正在阅读:上街乡土文化丨十四门桥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二流茬资讯 / 资讯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上街乡土文化丨十四门桥

转载 邱纪河2024/05/02 11:46:4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魅力上街 5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文 | 林友新

图 | 邓高波


十四门桥是福州地区最长的古石桥。明代《闽都记》记载:“十四门桥,在招贤里,叠石为桥,酾水凡十四道,故名。”桥横跨溪源溪两岸,桥体东西走向,为十三墩十四孔石墩石梁桥。桥全长约95米,桥面宽1.74米,双分水尖船形墩双石梁桥面,桥面共享石梁28条,尚存石梁题刻5处。东桥头南梁桥面镌刻“兴禾里林居广与室中陈二十一娘同发心舍造石桥一十四门,上报四恩三有,下及一切含生,同沾福利”。北梁刻有“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二月二十三壬辰毕,石匠张保”铭文。十四门桥沟通了闽江南港南岸与西部山区,把闽侯、闽江水路和永泰山区连成一片,使这里成为古时繁华的水陆码头,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顺着榕桥村狭小、古老的小街,步出坊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耸的石碑,上面刻有苍劲有力的“十四门桥”4个大字。放眼望去,蜈蚣形的千年古桥向西延伸。远处是巍然耸立的旗山,近处是鳞次栉比的大学城建筑群。石桥融入山水榕荫,构成天然旖旎的美丽画卷。桥头已辟成公园。桥下流水潺潺,与古镇、街市声相应和,是那样的自然和谐。独特的石桥与旗山相辉映,气派非凡。这真是“南望旗峰如虎踞,东流锦水似龙游。横空威镇三千浪,济水名扬十四桥”。

《六桥林氏族谱》记载,十四门桥是南宋淳熙年间由林居广捐建的,由宋淳熙丁酉年迄辛丑年(1177-1181),历经五载而成。

林居广,上街六桥林氏始祖开闽都统使林硕德的六世孙。其兄安宅,建炎戊申科(1128)进士,孝宗朝端明殿大学士,进封开国伯,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次兄安国,进士,承议郎、监察南康府储榷军务。居广助边赈荒,擢承议郎,辞职归隐家园。居广继承祖业,广积厚资,富甲一方。族谱称“田粮输官者每岁六万,仗义于乡,贫无告贷者公咸赈之”。居广与兄安宅建上街六桥林氏宗祠,撰写六桥林氏族谱,捐资建兴琳寺、超山寺,还把林硕德建的六座木桥改造成石桥,又造坐椅桥(又称超山桥)、濡心桥,重修侯官龙台石塔等。林居广福荫乡间,功德无量。

1993年编辑出版的《八闽旗山志》中记载一个民间传说,宋时可溪之上并无桥梁,来往行人全凭渡船过河。有一年清明节,乡绅林居广祭扫先人祖墓途经渡口的时候,恰逢渡船刚刚离岸。林居广想让渡船回头搭载自己,谁知舟子却满不在乎地说道:“想要赶快过河,为什么不自己造座桥呢?”林居广听后深受刺激,就暗自下决心,不久就开始建桥。

这个传说当然与居广初心不合。他建桥时年已古稀、见多识广、宅心仁厚、乐善好施,怎会因船夫不让渡河而心生愤怒?其实他很早就想在此建桥。十四门桥桥址缘溪一带,扼山乡交通要冲,是上街诸村民去旗山种田、讨柴、垦山所必经,又为山民销售山货之要道。可溪经常闹洪灾。一旦山洪爆发,舟楫穿梭两岸间,时刻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为解除乡民烦忧,方便生产耕作和商品交换,林居广独资建造了十四门桥。现在桥的东头,立“古渡头”石碑的地方就是古渡口的遗址。

《六桥林氏族谱》还记载另一个传说,说明林居广建桥另有初衷。林居广虽然富有,但人到中年迟迟未添男丁,庞大家业后继无人,愁煞一家人。于是他在自建的佛堂里天天念经拜佛,祈求观音菩萨早赐麟儿,传宗接代,并许愿广修各处桥梁,不久得子名林怀资。为还愿,居广建了十四门桥、上街的6座石桥、超山寺旁的2座石桥,故在十四门桥及上街温阳桥、上方桥的桥面石梁上刻“上报四恩三有,下及一切含生,同沾福利”字样的铭文。

十四门桥是建筑工艺别具一格的石梁桥。当时建桥时根据河床松软的地质特点,采取了“睡木沉基”建筑工艺,即采用松木打桩和松木筏兼用的方法,用数层纵横交错编排而成的松木筏固定在建桥墩位置的水面作为桥基,然后在筏上垒石砌墩。随之木筏沉到水底,基础与石墩受力均衡,松木具有侵水不烂的特性,墩基牢固。最终建成了十四门桥。相传这种建桥的技术是在朝为大官,精通农业水利建设的林安宅提供的。

桥面的铭文、明代族谱的记载、显赫的家族、雄厚的财力、热忱的公益心、对佛教的虔诚以及高超的建桥技术,可以肯定十四门桥是林居广在淳熙年间所建的。1981年福建省政府向国务院申报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时把十四门桥列为宋桥。原闽侯县博物馆馆长曾江于1999年在《福州晚报》上发表文章,认为十四门桥是宋林居广创建的。古石桥是不是始建于五代闽国,至今还找不到有说服力的文献资料加以证实。《福州志》《闽侯县志》《闽侯古代桥梁》《古代侯官乡土志》也无这方面的记载。十四门桥也应不是由和尚募捐集资而修建的。旗山一带宗教鼎盛时期不是在五代,上街地区主要寺庙如溪源宫、兴琳寺、超山寺都是建于宋代或以后年代,五代的和尚建桥一说也不可信。

《上街六桥林氏族谱》记载,林居广除了建十四门桥,还把始祖硕德建的六座木桥改建为石桥。这些石桥桥面都镌刻有铭文。其中花屿桥石梁上刻有“兴禾里,元丰庚申年(1080)弟子林怀资重修”,温阳桥桥面右侧刻有“元丰三年庚申(1080)弟子林怀资重修为四恩三有,舍梁口口条,又己未至于祥符九年丙辰岁(1016)基止木石”字样。根据世系表林怀资系林居广公子,他在淳熙年间修桥,而桥面石梁刻的是元丰三年庚申年(1080)建。这与林居广淳熙年间建的十四门桥,而刻有“元丰”字样铭文是相似的,两者都把“元丰”与“淳熙”混为一谈。因对历史上不同的朝代所处的年号混淆不清,十四门桥石梁上出现了刻有元丰年间的铭文。

溪源溪的河床是由淤泥、沙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移动性,并且溪水受闽江水潮起潮落的支配,还受源于永泰群山汇集而来的溪水影响,一旦大雨,山洪暴发,即使在此建桥也会被冲垮,十四门桥建后部分桥梁仍被洪水冲毁,如2006年发现了沉于桥旁河床中清代的石柱、石梁及一些石块。可以认为,元丰年间曾有社会贤达在此建桥,由于无造桥技术支撑,七年之间屡建屡毁,造桥的石梁、石条沉于河床之中。林居广建石桥时充分利用之前所毁桥梁的可用材料,既可以节省石料又能清理河道。

有人认为林居广是利用了这条刻有元丰年间石匠张保等字样的石梁。也有人认为林居广建桥以后,没有忘记前辈为造桥付出的艰辛,为了纪念他们,在石梁的一侧刻上“元丰年间造桥”的有关铭文。还有人认为这是居广根据元丰年间所存的铭文或相关文字记载重新雕刻上去的。

建桥时,居广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贪人之功而在石桥上堂而皇之镌刻“同 发心舍造石桥一十四门”。何况他笃信佛教,许愿建桥,更不敢以自己身家性命而触犯神灵。林居广家室同发心“舍造石桥一十四门”,说明桥的石梁、石条均他所置,石桥为他所创建。

十四门桥是南宋淳熙年间建成后因具有十四道酾水孔门而得名的。林居广与十四门桥一样流芳千古。林居广的墓冢在溪源超山默林窟地方,当地人称“鸭姆墓”。墓坐南朝北,墓碑为清道光乙酉(1825)重修时立,上刻“六桥宋承议郎居广林公配陈氏二十一娘佳域”。2013年闽侯县将其墓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十四门桥在岁月沧桑中,历经不少的磨难,经受了大自然的洗礼,至今仍岿然横亘在溪源溪上。千年古桥历史上曾经多次重修,其原始面貌已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从桥梁上的铭文和几块碑记中可明显看出。

在古渡口立有一块明代洪武年间刻有“洪武五年(1372)”的石碑,可惜已毁。它是当时修桥的见证。

桥东第六孔北侧石梁携刻“□□林四娘舍一千足造桥梁二条”字样,这段铭文的年代不详。

桥东小公园立有两块修桥碑记“继往”“开来”碑。两碑年代不详。“继往”碑碑文中捐资者林功庆(1733-1803),是上街六桥林氏二十三世祖,清雍正十一年(1733)生,经乾隆六十年,嘉庆八年(1803)卒,享年七十岁。由此可以认定此碑为乾隆、嘉庆年间立的。从碑文“桥圮经年,屡忧春渡”“蹇遭洪水,冲坏桥梁”“王马不行,空羡凌空”等,可知古桥曾经严重损坏,导致不能行走。从碑文看各乡善士纷纷捐献银两“集腋成裘”对古桥进行了重修。

桥东第二孔南侧石梁携刻“民国十七年(1928)二十八世孙文瑛重修”。据相关资料,清同治年间山洪冲垮桥西第十四孔桥墩及桥东第二孔石梁。重修时筑石堤接通桥面石桥为十二墩十三孔。林文瑛,上街六桥林氏,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生,参加过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为中华民国福建省高级参议。

桥东小公园内在古渡口处另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旅沃(澳)萧守寿,萧诗木先生重修,榕桥村委会立,一九八六丙寅年季春”。

桥西第十四孔南侧石梁镌刻“陷桥第十四门丙戌年同期修复”铭文,这是2006年对在2005年“龙王”台风中受创严重的古桥进行修复后留下的题记。龙王台风引起山洪暴发造成石桥三墩坍塌,双梁折沉,古桥濒危。后由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对桥体进行大规模整修,恢复桥基,墩顶部均浇注水泥加固,桥墩外部垒石之间采用水泥抹缝,并恢复古桥原貌-酾水十四道。重修时,把清代落水的石柱和石梁吊上立于桥头,分别刻上“擎榕”和“十四门桥”大字。在整修过程中,有人用电动沙轮机重新描刻桥面上的铭文,并把原桥面镌刻的“元丰二年”改为“元丰五年”,使铭文失去原始的面貌。《闽侯县志》、《闽侯古城桥梁》、闽侯县文物局存档资料等文献记载桥面上有“宋元丰二年至八年”的文字。灾前人们看到的桥面上阴刻的铭文也是“元丰二年”。

十四门桥的存在已衍化为一种景致,一种情怀。古今文人骚客游览时留下的诗词歌赋,给十四门桥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明代名家、刑部员外郎郑元韶走过十四门桥留下千古名篇《过十四门桥》:“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明嘉靖五年(1526)状元、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龚用卿,观赏十四门桥后也留下不朽诗句:“疏松绿竹拥村原,跨岸桥通十四门。水浅沙明飞白鹭,夕阳溪色近黄昏。”

千年石桥千年路,如今十四门桥不仅仅连接着可溪两岸,供人行走,更是上街地区文化的缩影与传承的载体。十四门桥作为富有文化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历史文物而名闻遐迩。它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财产。1989年十四门桥被列为第一批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十四门桥列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版权归《上街乡土文化》所有转载请显著标明出处,文章应在本账号发布24小时之后方可转载。


来源:上街乡土文化

闽侯县委书记赵明正: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滨江新城
主播新春走基层,看千年侯官焕新生
效果图惊艳!大学城中心共享区……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